您的位置:  首頁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詳細頁面

                                            查瑪舞

                                            來源:國家民委文宣司 發布時間:2017年10月12日 瀏覽量:

                                              “查瑪”為蒙語、是藏語“羌姆”的音譯,專業術語稱為“金剛驅魔法舞”。查瑪是佛教樂舞,具有深刻的教義寓意。蒙古地區流傳的查瑪舞是來源于藏傳佛教羌姆樂舞。它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密乘宗教舞蹈。查瑪樂舞通過穿戴藏傳佛教中神靈和鬼怪的面具和衣物、手持法器,在法器的伴奏下飾者作出富含藏傳佛教內涵的動作,以示驅魔逐祟、祈求吉祥。

                                              查瑪樂舞從整體上看應包括內查瑪、外查瑪、索日扎拉火(也稱送祟)三個部分組成?!皟炔楝敗敝械摹皟取笔侵杆略旱牡钐脙冗M行的樂舞表演,一般為1至4人?!巴獠楝敗敝械摹巴狻笔侵傅钐弥?,也稱“呼日耶查瑪”(廣場查瑪),表演的人數較多,規模最大?!八魅赵稹敝小八魅铡笔窍笳髂Ч淼拿尜?,“扎喇火”是迎請的意思,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是焚燒“魔鬼”,以此來象征破除所有魔障的意思。其中外查瑪不僅規模最大,有嚴格的表演程序、角色、內容和象征涵義。代表性角色有:綠度母、阿薩日(也稱螺神)、骷髏(蒙語稱郝布海)、閻羅法王(也稱護法神)、蝶神(也稱尸陀林神)、鹿神、白老翁等等。表演形式有獨舞、雙人舞、四人舞等。主神的表演多采用獨舞形式,節奏徐緩、動作緩慢且典雅。雙人舞與四人舞的舞蹈動作較歡快跳躍,多有激烈的搏斗或跑動動作和場面。

                                              查瑪舞中的伴奏樂非常重要,所運用的樂器種類也相當豐富。從演奏方法分為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吹奏樂器中有旋律性的演奏樂器如管子,嗩吶(也稱畢西古爾),笙,笛子,也有為了烘托氣氛的單音樂器,如芒號,海螺,牛角號等。打擊樂器有鈸,鐃(也稱森年)、手柄鼓,立鼓、云鑼等等。

                                              內蒙地區的查瑪樂舞已與藏族地區的“羌姆”明顯不同。隨著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后,積極的吸收和融合了蒙古族傳統音樂舞蹈和薩滿教神舞的因素后形成了蒙古化的查瑪樂舞。因此,內蒙地區的查瑪內具有復合型和多元性特點。2008年,查瑪樂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瑪舞表演 楚高娃攝

                                            查瑪舞表演 楚高娃攝

                                            編號:Ⅲ-57

                                            類別: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

                                            參考資料: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組織編寫《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