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民族地區 > 自然景區  > 詳細頁面

生態興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一個內蒙古貧困村莊的“逆襲”

來源:中國民族報 編輯整理:王韻茹 發布時間:2019年08月02日 瀏覽量:

  

  

  一場雨后,滿山的白樺、松樹更顯青翠,云霧在山間繚繞,野花在山腳爛漫,群山環抱的馬鞍山村宛若秀美的江南。

  馬鞍山村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是個典型的小山村,曾因經濟基礎薄弱,成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貧困村。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開墾山林,放牧過度,一度造成山體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窮。

  20多年前,馬鞍山村痛定思痛,決定償還生態欠賬。特別是近十年來,村里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共實施封山育林3000畝、人工造林1000畝,還聘用生態公益護林員,加大生態防護力度,目前全村森林覆蓋率高達90.2%。

  走在馬鞍山村,筆者看到,農戶家里的牛羊都是圈養,沒有牛羊散養在林草地。原來,村里實行了大規模的封山禁牧、牛羊進圈。村民龐素華說:“我家圈養了5頭牛,牛吃飼草,照樣長得肥?!?/p>

  造林不易,護林更難。村支書劉少向說,這么大一片林子,最怕著火,“毀一片林只需幾小時”。每年春天,村里挨家挨戶進行防火宣傳?!坝绕涫乔迕鞴澢昂?,倡導村民祭祀獻紙花,替代燒紙錢。這么多年倡導下來,村民們都有了防火意識?!?/p>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大規模的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不但顯著增加了森林覆蓋率,同時也為村民帶來額外收入。借助豐富的生態資源,馬鞍山村發展起山葡萄種植和鄉村旅游兩大主導產業。

  走在馬鞍山村,入眼皆綠,一株株山葡萄藤上掛滿誘人的果實,路邊農家樂飯店生意不錯。目前,全村有240戶山葡萄種植戶,占全村總戶數的一半以上,種植面積達到3500畝,畝均收入3000元左右,是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收益的7至8倍。

  李義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在合作社的帶領下,他種植了8畝山葡萄,同時還在村里的葡萄酒廠打工,年收入超5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原來的3間破草房現在已經變成5間大瓦房,李義還買了輛小汽車?!懊髂晡掖蛩愣喾N2畝山葡萄,還要把自己的種植經驗教給別人,跟大伙一塊兒致富?!彼蓜攀愕卣f。

  生態好了,鄉村旅游迅速發展起來。馬鞍山村距離城區10公里,地處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目前,村里建成了集山葡萄觀光、山葡萄飲品開發、紅酒生產銷售、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馬鞍山紅酒莊園。同時,村“兩委”還牽頭成立旅游合作社,發展農家樂12家,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每戶農家樂年均收入11萬元左右。

  59歲的北京游客夏廣芳,一家5口結伴來馬鞍山村游玩?!拔依霞揖驮隈R鞍山村,離開家鄉已經30多年?!毕膹V芳說,“這幾年村里變化越來越大,以前光禿禿的山又變綠了,還能帶家人吃農家飯,品嘗葡萄酒?!?/p>

  馬鞍山村是內蒙古通過生態興農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目前,通過《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生態扶貧三年規劃(2018-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貧困落后村莊行動起來,陸續吃上“生態飯”,發起“生態財”。截至目前,全區貧困人口減少到15.2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06%。

  雨后的馬鞍山村展現出嶄新姿態:大片大片的山葡萄吐出嫩葉,順著藤蔓用力向上攀爬,一串串飽滿的山葡萄在陽光下晶瑩透亮,早早顯露出豐收的好兆頭。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9-08/02/content_11110.ht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