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帝國形成之前,匈奴人與中原政權接觸頻繁,多為爭戰。戰國之時,秦、趙、燕三國與匈奴相接,交往頻繁,尤其趙國交戰更多。趙國大將李牧曾多次擊退匈奴,使得匈奴“不敢近趙邊城”。秦統一六國之后,秦始皇統一農耕地區,其北方面對的對手,首推匈奴,因內政發展之需要,加上匈奴軍事實力強盛,秦始皇被迫采取“北守南攻”的策略。派遣蒙恬率數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修筑“萬里長城”以拒匈奴。
到后來西漢時期,漢匈關系有了新的變化。這一時期,漢匈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匈奴對漢朝北部邊地發動攻掠,二是西漢和親政策的采納。和親自漢高祖九年派遣劉敬前往匈奴締結之始,至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發動對匈奴的戰爭為止。和親初期,漢朝將公主嫁給單于作閼氏,同時贈送一些禮物,到文帝時,有開放關市,雙方互通有無。通過這些措施,漢與匈奴結成兄弟關系,約以長城為界,北面“引弓”之區是匈奴的游牧地,歸單于管領;南面為“冠帶之室”,是漢人耕織之地,由漢帝統治。盡管如此,雙方矛盾并未消失,爭執時常發生,這些交換并未滿足匈奴的欲望,匈奴的進攻并未停止。漢武帝即位之后遂一改政策,轉而對匈奴用兵,展開征討,從而改變了雙方的格局。
由于受到漢朝的沉重打擊,匈奴退到漠北,此時匈奴內部的矛盾開始顯現,并導致匈奴最終分裂。最終演變為呼韓邪單于和郅之單于的對抗。呼韓邪單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親自到長安朝見漢宣帝,并確立君臣關系。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郅之單于在康居為漢將斬誅,呼韓邪于竟寧元年(前33年)3次入朝,表示愿娶漢家女,身為漢家婿,遂演變成后世著名的”昭君出塞“,實現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
但是雙方和平相處的局面在王莽上臺之后,遭到破壞。直至東漢建立,匈奴仍頻繁發動戰爭,攻略東漢。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漢匈關系進入新階段。南匈奴在東漢一系列的優惠措施的吸引下,重新與東漢和平相處,盡管北匈奴態度有所變化,但二者間的爭戰仍是主流。直至東漢永元元年發動的大規模北伐之后,北匈奴政權瓦解。南北二部匈奴均被安置在不同地方,加深了各民族的雜居、交流與融合。
參考資料:李鴻賓等:《中國長城志·環境·經濟·民族》,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