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始,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當地文物部門對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遺址和墓葬陸續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墓葬400余座,房址18座,出土各類文物1800多件,引起學界和社會關注。南寶博物館于 2015年開工建設,2016年建設完成,2017年做館內陳列安裝。博物館總占地為300畝,博物館建設面積為3800平方米。
進入博物館的序廳部分,為了讓人們對史前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我們制作了一個以文明曙光為主題的短片 。
聚落歲月 文明交匯
南寶遺存所顯示的農業與采集兩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發展,而先天的地理環境優勢,又使這里成為當時的文化交匯中心。南寶遺存中帶有許多周邊考古學文化特點,似乎是在講述幾千年前在這里發生的關于文明交匯的故事。
歷史肇端 南寶之家
南寶力皋吐遺存反映了這一時期聚落居民在農業、狩獵、制陶、喪葬等方面的活動情況。南寶歷史從這里起步,這里是南寶先人的第一個家園。
聚落炊煙;南寶D地點發掘清理了18座房址,這些房址都是半地穴式的,平面呈“凸”字形,房址都有門道和灶。他們的定居生活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原始藝術及陶器制作也隨之進步和提高,房屋座座,為我們展現出南寶古老村落的原始風貌,南寶最早的炊煙,就從這里升起。
農耕伊始;南寶遺存中有一批農業生產工具,是這里農業發展的證明。原始先民用石器開墾荒原,刀耕火種,農作物主要是黍谷類作物,并且輔以一定規模的狩獵來作食物的補充。
陶韻風采;生活穩定的南寶先民,在生產之余,加快了對藝術追求的步伐,接受來自周鄰同期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始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面描繪圖案,形成了獨特的南寶風格。雍容華貴的彩陶圖案,紋樣繁復的劃刻特點,宛如一面面飄揚在這里的旗幟,引領著南寶先民走出原始泥沼,迎接文明曙光。
南寶獵人;狩獵作為原始農業的補充,在當時的聚落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脊胚z存中發現的動物骨骼種類及數量,是研究當時南寶地區自然環境以及人與動物關系的十分寶器的資料。
部落結構;南寶遺存中發現一件青石制成的石權杖首和一批與相關的玉制品引人注目,這些應是部落酋長或具首領身份的聚落成員標志,反映出南寶聚落已經出現等級差別。遺址中發現的四個完整骨角質冠飾,出土時均套箍在遺骸頭顱上,顯然是一種帽子,是戴冠人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幽冥世界;南寶原始居民,在聚落外面開辟成片的公共墓地,氏族成員死后葬入其中。南寶墓地共清理墓葬近400座,有單人葬、雙人葬和三人葬等多種葬式。墓中多隨葬一些陶器和石制生產工具,個別墓葬發現有“毀器”現象,反映了當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喪葬習俗。
珠飾寶物;南寶遺址出土了很多用玉石制作的串珠等飾件,光滑、規則、小巧、美觀,用途顯然是用于裝飾。這類裝飾品有一部分可能是史前聚落中施展巫術的人佩戴的。原始人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對美產生了認識,有了最初的審美情趣,對一些特殊材料也產生了一些神秘感,所以將其制成裝飾物佩戴在身上,賦予其某種神秘力量。
價值內涵
南寶所處的區位優勢,這里一直處于一個文化通道的位置,至少有三四種文化因素共同存在于南寶遺存中。南寶遺存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內蒙東南部地區史前考古的一項空白,也為了解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社會發展階段、經濟形態、原始藝術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材料,為探討同一時期相關各考古學文化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線索。
守望南寶——考古發掘與遺址管理
要讓文物活起來,把遺產用起來,是文物保護事業的重要標志。作為遼寧、吉林、內蒙古三地接界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南寶遺址得到了廣大社會公眾的熱情關注,考古發掘之后如何進一步對其進行科學保護,更好地發揮遺產地的特殊作用,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成為專家學者更為關注的問題。
科學建設 擦亮名片;要將南寶遺址的保護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及相應的考古遺址公園是必由之路。南寶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對于妥善保護遺址出土文物的原生性,在地性,突出遺址及出土文物的展示效果,使前來參觀的觀眾更直觀地獲得更多關于南寶遺址歷史知識與信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
https://www.nmg.gov.cn/asnmg/yxnmg/tcms/ms/fwzwhyc/202111/t20211101_192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