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okmsc"></input>
  • <td id="okmsc"><wbr id="okmsc"></wbr></td>
  • <strong id="okmsc"><table id="okmsc"></table></strong><sup id="okmsc"><center id="okmsc"></center></sup>
  • <tt id="okmsc"></tt>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族醫藥 > 民族醫藥  > 詳細頁面

    苗藥

    來源: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編輯整理:曉默 發布時間:2017年09月30日 瀏覽量:

      苗族溯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的九黎部落,苗族先民以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堅韌不撥的精神,在歷史上經歷過長時期、大跨度、多向性的大規模遷動,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隨著苗族社會與生產力的發展,苗族醫藥學逐漸積累發展成為內容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傳統醫藥體系,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寶庫的組成部分。

      苗族醫藥起源及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苗族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苗族醫藥見諸史籍的時間很早,西漢《說苑》之辨物中記載:“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泵缱遽t藥起源和發展于苗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苗族先民早期生活地區植被繁茂,藥物資源豐富,頻繁遷徙過程所到之處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癘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苗族先民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很多動植物知識及其藥用價值,積累了許多療效可靠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苗族地區應用植物藥起源很早且極為普遍,《楚辭》中記載有被稱為“苗藥”的“菖蒲”和“澤蘭”,馬王堆漢墓的殉葬品中就有澤蘭,屈原在湘黔苗地的著述中不但記載了申椒、女蘿、三秀、玉英、石蘭、鹿、牛腱、瓊漿、蜂、蛾、蝮蛇等150多種苗藥,還根據事物生成三生萬物等原理,在《惜誦》中記述了用申椒、木蘭、穗草組成的治療心絞痛的藥方,亦記載了苗醫的掛藥療法、吞服自然藥汁法、粉散術、浴療術和治神術等民間療法。至今在苗族地區幾乎每人都能認識和掌握幾種甚至幾十種藥物治療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門庭院落房前屋后皆種植一些常用藥物,有“百草皆藥,人人會醫”之說。苗醫著名的糖藥針外治療法,起源于苗族古代狩獵活動而發明的弩藥,在漫長的應用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適用于治療疾病的外治療法,廣泛流傳于貴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區。

      在苗族醫藥發展中,存在較長一段“神藥兩解”、“醫巫結合”的歷史時期,苗族醫巫將苗族早期醫藥知識和經驗保存下來并進行傳播,成為傳承苗醫藥的橋梁。一些苗醫診斷和治療方法其早期起源于巫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巫術的形式與內容流傳下來,如滾蛋療法、化水療法、踩鏵口療法等。醫巫文化長期承載著苗族醫藥的發展,客觀上起到了傳衍和發展苗族醫藥的作用,在有些偏僻局部地方延續至今,是由于社會發展緩慢而又極不平衡的歷史原因造成的。

      隨著苗族社會經濟發展和苗族與外界的交往增多,苗族傳統醫藥學的內容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元明時期,苗族醫藥已負有盛名,見載于當時的一些地方志及各類典籍中。清代改土歸流之后,苗族醫藥受到漢文化和中醫藥學的影響,在理論和醫療技術上都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清光緒《鳳凰廳志》記載:“苗醫用苗藥……或吞或敷,奏效最捷” “苗醫治麻風醫術頗高”。云南《馬關縣志》卷二《風俗篇》記:“苗人……有良藥,接骨生筋,其效如神”。這一時期,苗族藥物得到較大的發展,曾有過較為興盛的時期,由于對藥物需要的增加,使得這一時期在多地出現了繁榮的藥市,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黔東南和湘西等地大批藥材經湖南洪江、常德轉銷武漢等地,促進了藥物的生產經營和藥市的繁榮發展。如號稱“滇黔鎖鑰”的關嶺縣,據《關嶺縣志》記載商品類藥物已達200余種,其境內的關索、坡貢、永寧、花江等地形成了繁榮的“場期藥市”,許多苗醫一方面售藥一方面看病,同時促進了民族醫藥的交流。

      解放后,苗醫藥學進一步發展,尤其是1985年中央發出搶救民族醫藥學遺產的號召以來,對苗族醫藥學進行發掘整理,從一方一藥研究,發展到基礎理論、醫學教育、??茖2〗ㄔO、苗族藥物開發等縱深研究,并取得可喜成績。經過二十多年的收集、整理與研究,苗醫藥學以嶄新的體系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研究和開發了一些療效確切、應用廣泛的苗藥成藥,如益肝草袋泡劑、仙靈骨葆膠囊(片)、咽立爽滴丸、乙肝散、咳嗽停糖漿、寧泌泰膠囊及傷科靈噴霧劑等,苗族醫藥學的對外交流不斷加強。隨著新時期苗族醫藥的醫療、科研、制藥等事業蓬勃發展,苗族醫藥學和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一樣,是至今仍具有較強臨床活力并成為現實衛生資源的十余種民族醫藥之一?! ?/p>

    參考資料: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藥課題組編《民族藥》,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