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okmsc"></input>
  • <td id="okmsc"><wbr id="okmsc"></wbr></td>
  • <strong id="okmsc"><table id="okmsc"></table></strong><sup id="okmsc"><center id="okmsc"></center></sup>
  • <tt id="okmsc"></tt>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族醫藥 > 民族醫藥  > 詳細頁面

    彝藥

    來源: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編輯整理:王鐵志 發布時間:2017年09月30日 瀏覽量:

      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云南楚雄、四川涼山是主要聚居區。彝族醫藥是彝族祖先在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過程中長期積累的成果。由于受當地特有的居住環境、地理氣候條件和生產、生活實踐影響,彝族醫學對病癥認識的基礎理論體系學說是“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在病因、病機方面強調“熱證”、“毒證”、“箭證”、“蠱證”等,在排毒、通脈,治療骨折、風濕、蛇傷、感冒、心腦血管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在診斷方面同中醫一樣也有望、聞、問、切四診。

      彝醫藥書籍

      彝藥分植物、動物、礦物三部分,數量達千種,以植物藥和動物藥為主。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圍環境中動物藥資源極其豐富。彝醫使用動物藥源于古代彝族先民,公元10世紀末的古彝文醫書中已載有動物藥的種類和功效。16世紀中葉的《雙柏彝醫書》中收載了動物藥92種,占全書藥物的30%。清初的《彝族獻藥經》中記載的動物藥比重更大,占92.8%;可見彝族對動物藥的使用頻率是較高的。

      彝醫善于使用動物的膽、肉、骨、血、油等治療疾病。如《彝族獻藥經》中收載的動物膽、肉入藥各占一半;《雙柏彝醫書》中動物肉入藥的占24%,膽、骨類藥也占相當比例。

      彝醫使用動物藥在中國歷史上早與漢族有過藥物交流。早在《名醫別錄》中已指出彝區之永昌、益州等處產麝香、犀角。20世紀40年代在涼山彝區考察的學者,記錄了涼山地區盛產的鹿茸、麝香、熊膽、穿山甲、蛇等名貴動物藥。

      彝醫藥材多以鮮品入藥為主,并且使用單味藥居多,常見的用法有搗爛、揉爛、外敷、咀嚼、熬水內服和燉雞肉服。

      彝醫“丹草顆?!?,是彝藥藥材靈丹草的有效成分提取物,生長在云南楚雄的村旁、田埂路邊,被彝族地區的人民用了近千年。內服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外敷用于蚊蟲叮咬、外傷。就是這個產品在抗擊非典時發揮了作用,作為臨床治療的有效選擇藥物之一應用臨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