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okmsc"></input>
  • <td id="okmsc"><wbr id="okmsc"></wbr></td>
  • <strong id="okmsc"><table id="okmsc"></table></strong><sup id="okmsc"><center id="okmsc"></center></sup>
  • <tt id="okmsc"></tt>
    您的位置:  首頁 > 最新資源 > 文章  > 詳細頁面

    共建共享,讓民族教育美美與共 ——中央民族大學與民族地區校地共建掠影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 作者:劉嫻 發布時間:2018年05月29日 瀏覽量:

      “教育高鐵”直通八桂大地

      苗族學生黃凱,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一個小縣城。兩年前,從廣西民族大學本科畢業后,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來到北京繼續求學。從綠城南寧到首都北京2000多公里的距離,如今在他看來已不再遙遠。

      2018年3月2日,自南寧開往北京的高鐵上,返校的黃凱被這條新聞所振奮: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中央民族大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就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協同創新等開展合作。同時,中央民族大學還將對口支援廣西民族大學、并在欽州市創辦中央民族大學附中欽州國際學校。

      “北京與我的家鄉廣西又開通了一條‘教育高鐵’!”黃凱激動地說。

      服務民族地區、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是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代表的民族院校創立的主要目的。建校70多年來,中央民族大學始終保持著與民族地區的血脈聯系。廣西作為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也一直是中央民族大學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與中央民族大學的合作,時任廣西主要領導的劉奇葆、馬飚、陸兵等都曾先后拜訪中央民族大學。此次簽約,國家民委主任巴特爾、副主任陳改戶、專職委員兼中央民族大學書記張京澤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副主席黃俊華等共同出席,體現了雙方對此次合作的高度重視。

    2018年3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中央民族大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事實上,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與廣西已經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如加大招生計劃投放、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優秀畢業生定向引進、暑期研究生掛職鍛煉、支援廣西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等。

      2017年,是廣西從中央民族大學定向引進優秀畢業生的第六個年頭。截至目前,共招錄了59名定向選調生。近些年,中央民族大學還先后派出150余名研究生和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到廣西5地市參與暑期掛職鍛煉工作,提供直接智力支持。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作為民族院校中唯一的“A類”高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把為民族地區提供更多、更深入的服務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目標。校黨委書記張京澤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服務作為中央民族大學的首要辦學使命?!?/p>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之際,中央民族大學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2018年,寧夏、廣西兩個自治區將先后舉辦成立60周年慶?;顒?,中央民族大學又主動提出進一步加大與兩地的全面合作,得到對方的積極響應。1月10日,國家民委專職委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張京澤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咸輝在銀川舉行座談,之后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馬力作為雙方代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雙方將在戰略研究、決策咨詢、人才培養、教育培訓和科技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合作。

      廣西作為民族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廣西時曾指出:廣西要立足獨特區位,釋放“?!钡臐摿?,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全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推進關鍵項目落地,夯實提升中國-東盟開放平臺,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這幾年廣西的總體發展勢頭不錯,但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還是相對落后。我們急切地需要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為我們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睆V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唐咸僅這樣說。僅2017年,國家民委所屬6所民族院校在廣西招收本科生2500多人,占中央部委高校在桂投放招生計劃的近20%,相當于為廣西辦了一所較大規模的高水平大學。民族院校的畢業生,如今遍布在廣西的各行各業,為自治區的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中央民族大學的提議高度重視,多次與學校對接合作事宜。同時,全國政協常委、廣西民族大學校長謝尚果也代表廣西民族大學,正式向中央民族大學提出了希望進一步加大對口支援的意愿,并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地方民族院校支持的提案。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進入共享發展的新時代,加強與民族地區的緊密聯系,建立與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已經成為中央民族大學自覺履行辦學使命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據了解,此次合作雙方將通過共同構建創新型、體系化、實效性的校地合作發展模式,服務于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順應“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發展需求,同時助力中央民族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

      從延安到城川 校地共建結出民族團結碩果

      加強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一是民族院校的守土職責,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

      在城川民族干部學院第一期干部培訓班結業式上,中央民族大學科研處處長烏小花教授在接過結業證書的那刻,難掩激動和興奮。

      烏小花是一位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干部,能夠親眼見證中央民族大學城川學院在自己的家鄉成立并能有幸參加首期干部培訓班,她感觸良多:“內蒙古自治區70年的輝煌發展歷史,證明了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無比正確,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無比正確。在城川干部學院接受理想信念和民族團結教育培訓,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p>

      2017年7月10日上午,城川民族干部學院成立儀式在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隆重舉行。儀式上,中央民族大學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央民族大學城川學院”同時正式揭牌。

    2017年7月10日,城川民族干部學院成立儀式在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舉行,“中央民族大學城川學院”同時正式揭牌。圖為國家民委專職委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張京澤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莉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揭牌。劉佳 攝

      在內蒙古自治區喜慶成立70周年之際,此次簽約有著極其特殊的重要意義。

      作為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對中國共產黨探索多民族國家建構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偉大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央民族大學初始于延安,經過城川等地,最后在北京扎根。中央民族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重建城川學院,并大規模開展干部培訓工作,不僅再現了中央民族大學艱苦奮斗的創辦史和發展史,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民族地區解放和發展的革命精神,同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強民族干部培養及提升各族干部能力素質的重要舉措,對于傳承紅色革命歷史,推廣內蒙古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共同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次10多天的培訓中,烏小花同其他116名各民族學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大家一起聆聽延安民族學院老故事、體悟革命先輩人生路、感受草原新風貌、體驗草原人民新生活,相互溝通交流,“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思想入耳入眼、入腦入心。

    城川干部學院首屆干部培訓班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p>

      “延安民族學院在城川辦學的這段歷史,是內蒙古自治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資源,更是我們干部教育培訓事業的寶貴財富和重要資源。我們要把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好、弘揚好,把這個重要的政治資源開發好、利用好,努力打造內蒙古的干部教育品牌,不斷推動理想信念、革命傳統和民族團結教育向更高層次邁進。要始終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要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要從嚴從實抓好教育培訓?!眱让晒抛灾螀^相關負責人表示。

      未來的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將會被打造成為“全國性的民族干部培訓教育基地”和“西部一流的黨性培訓教育基地”。一批批忠誠黨的事業、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熱愛民族工作、維護民族團結的各族干部將從這里走出,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城川干部學院首屆干部培訓班合影

      以手抵心 幫扶不停

      2017年9月14日,中央民族大學收到一封由國家民委轉來的西藏阿里地區行政公署的感謝信,信中高度贊揚了中央民族大學科研團隊的工作作風和敬業奉獻精神,高度評價了團隊的工作成效,對中央民族大學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曾經,西藏阿里地區的精神疾病衛生資源不足,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開展得比較遲緩。中央民族大學轉化神經科學中心程勇教授得知此情況,積極與阿里地區衛計委等部門溝通,主動向阿里地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程勇和他的專家團隊經過連續16天、每天10小時以上的緊張工作,完成了阿里地區7縣353名疑似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篩查、診斷和評估等,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阿里地區數年之久的精神疾病篩查難題。

    中央民族大學轉化神經科學中心赴西藏阿里地區開展工作

      中央民族大學轉化神經科學中心是2017年3月成立的校級非獨立科研平臺。中心成立以來,先后與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轉化神經科學中心臨床科研基地,與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簽訂科研戰略協議。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表示:“轉化神經科學中心的工作成效是我??蒲衅脚_建設的重要成果,是學校立足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校積極開展校企和校地合作、推動產學研轉化的有力嘗試,也是學??蒲泄ぷ髅嫦驀倚枨蠛蛯W科前沿工作思路的全面落實?!?/p>

      西藏拉薩河畔曲水縣達嘎鄉的三有村,是西藏建成的首個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2016年7月,3個鄉10個村的184戶712名貧困群眾全都搬進了新家。同年12月,曲水縣才納鄉河谷地帶一處擁有365套安居房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四季吉祥村”拔地而起。曲水縣5鄉1鎮17個村的267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和98戶仍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區域的村民,共計1700余人,正式遷入這里。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扶貧辦向國內外介紹了以曲水縣異地扶貧搬遷為典型案例的我國扶貧工作,肯定了曲水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為助力曲水縣異地搬遷后的脫貧工作,2017年6月,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這里舉行。黃泰巖表示,中央民族大學與曲水縣形成的以脫貧攻堅為目標的校地合作是新形勢下的創新,是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具體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將從人才培養、產業政策咨詢、項目規劃、經濟機制創新、農業現代化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與曲水的合作,為地方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助力。

      讓民族地區脫貧致富,不僅需要使“有形”的路相通,更要讓“無形”的路相連。無疑,校地共建激活了民族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

      2017年3月,教育部發函指出,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增加中西部優質教育資源,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進一步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決定由中央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對口支援普洱學院,結成“1+1+1”對口支援關系,并列入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

      “人才是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而人才的培養主要在高校?!敝醒朊褡宕髮W黨委書記張京澤說,“民族團結、協同創新、服務社會之路是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央民族大學與普洱學院合作辦學可讓雙方更好地服務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和發展,這對雙方乃至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都具有重要意義?!?/p>

      以手抵心,幫扶不停。2017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河西學院共建基地絲綢之路生態文明與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凱里學院民族生物學研究基地相繼掛牌,開啟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和創新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中央民族大學海南分校的開工建設。分校選址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規劃面積1000畝。2017年12月14日,中央民族大學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共建協議。之后,中央民族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院在陵水揭牌,中央民族大學海南校區建設正式啟動。對此,國家民委副主任陳改戶表示:“與海南省政府攜手共建中央民族大學海南校區,是中央民族大學新時代發展進程中又一壯舉,也是民族高等教育領域的一件大事。此次校地合作共建,是破解當前海南民族地區發展瓶頸的有效舉措,必將對海南特別是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撐和人才保障,推動海南民族工作和高等教育實現跨越發展?!?/p>

    海南校區籌建處揭牌

      未來的中央民族大學海南校區,將會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研究型一流大學。學校將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瞄準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省十二大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突出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辦學和產學研一體化辦學特色,以研究生、留學生、預科生和繼續教育等培訓和特色教育為主體

      合作共贏、合作共建,共謀創新發展——中央民族大學正在持續釋放智慧與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