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okmsc"></input>
  • <td id="okmsc"><wbr id="okmsc"></wbr></td>
  • <strong id="okmsc"><table id="okmsc"></table></strong><sup id="okmsc"><center id="okmsc"></center></sup>
  • <tt id="okmsc"></tt>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源推薦  > 詳細頁面

    從茶馬互市看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李俊清 李天順 發布時間:2022年10月07日 瀏覽量:

      茶馬互市是我國歷史上游牧地區和農耕地區之間貿易活動的產物,興起于唐代,宋代快速發展,明朝時主要由政府壟斷,清朝中葉之后逐漸轉型。茶馬互市的興起是農牧自然分工和茶葉生產發展基礎上民族交往的結果,推動了邊疆和中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1 興起

      歷史上,我國北部、西部等地由于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一直以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在馬匹飼養和馴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地區常年干燥少雨,當地游牧民族在飲食上以肉乳為主,對具有解膩、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葉存在潛在需求。南方地區茶樹種植歷史悠久,茶葉生產到唐代已經發展到較大規模,產茶區域不斷擴大,臨近青藏高原的夷陵、巴東等地有貢茶出產,茶稅已經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對于農耕地區而言,馬不僅是進行農業生產十分重要的畜力,也是交通運輸的主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歷史上,馬的數量和質量與戰爭的勝負直接相關,因此,歷代中原王朝都十分重視馬政,但由于氣候和地理條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原絕大多數地區并不適合養馬??梢?,茶葉生產的發展、游牧民族對茶葉的潛在需求、中原地區對馬的特殊需求,為茶馬互市的興起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客觀條件。

      我國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地區本不產茶,飲茶也并非人們固有的傳統生活習慣。茶葉的傳入、飲茶習慣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礎上茶馬互市的興起,都是民族交往的結果。絲綢之路開辟后,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經濟文化交往日漸頻繁,隋朝已經設有專門管理互市的機構——互市監。隨著民族交往的深入,茶葉不斷流入游牧地區,游牧民族逐漸認識到茶葉的特殊功效,茶馬互市隨之興起。在唐人封演編撰的《封氏聞見記》中,已有飲茶風俗“流于塞外”,“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之說。

      2 發展

      茶葉傳入游牧地區初期,僅社會上層可以享用,飲茶還沒有成為普通民眾普遍的生活習慣,因此茶馬互市規模不大。五代以后,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茶葉大量流入游牧地區,普通民眾飲茶之風日盛,茶葉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必需品。

      北宋建政時,契丹人已在北方建立了遼朝。隨后,黨項人興起,建立西夏政權。北宋疆域適合養馬之地銳減,戰馬奇缺。宋朝與遼、西夏長期處于戰爭狀態,對戰馬的需求量很大。此時,吐蕃政權已瓦解,吐蕃諸部不但盛產戰馬,而且對茶葉存在迫切需求。因此,北宋非常重視與吐蕃的茶馬互市。北宋時期的茶葉生產在唐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北宋與遼、西夏也進行茶馬交易,但與西藏地方的茶馬互市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南宋王朝進一步擴大了茶馬互市范圍,不但在西部地區開辦茶馬交易市場,還在西南地區購買戰馬,交易活動十分頻繁。

      與唐代的茶馬互市相比,宋代的茶馬互市已經明顯政治化。唐代的茶馬互市多是自愿互利的貿易活動,宋朝為了獲得更多戰馬,不斷加強對茶馬互市的管理和控制,在很多地方設置了購茶、買馬的機構,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茶馬司,將茶馬貿易嚴格限制在互市場所內。同時,加強物價管理,禁止在交易過程中欺奪番商貨物。南宋時,茶葉雖由官營改為商營,但政府對整個運銷過程仍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宋朝的茶馬互市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制度沿用至清代。

      3 鼎盛

      元朝幅員遼闊,不需要用茶葉來交換馬匹,但政府為了獲得巨額稅收,仍然設立榷場,嚴格控制茶葉買賣。

      明初戰爭頻繁,對戰馬的需求量劇增,因此在秦州、河州、洮州等地設立茶馬司,進行茶馬交易。明朝將茶馬互市視為軍國大政,對其管理和控制的嚴密程度遠超前代。明朝建立了一套以茶馬司為主,包括茶課司、轉運司等在內的茶馬互市組織機構體系,從茶葉的種植、征收、加工、存儲到運輸、交易等各個環節都有專門機構負責。明朝還嚴厲防范和打擊茶葉走私,設置巡茶御史,強化監督。此外,明朝還實行差發馬(對藏區征收的以馬代賦的稅)、朝貢互市以及金牌信符(明朝頒發的進行茶馬交易的牌照)等制度。由于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茶馬互市在明代進入了鼎盛時期。

      4 轉型

      清代,隨著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各民族關系不斷向前發展,茶馬互市逐漸失去了軍國大政的地位。清朝初年的茶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代的制度,仍然設置茶馬司和茶馬互市監察御史,實行茶引制度,對茶葉走私進行嚴厲打擊。但清朝并沒有沿用明朝的金牌信符制度,對茶葉的控制也較明朝寬松。因此,清代的茶馬互市整體上不如明代發達。清初,西北地區的茶馬互市較為活躍??滴鯐r期,經達賴喇嘛奏請,清朝批準在云南北勝州(治今永勝)、中甸等地開辦滇藏茶馬互市。后來,互市地點還增加了鶴慶、麗江等處。清朝后期,蘭州成為全國茶馬互市中茶葉的集散地。

      隨著清朝對茶馬互市的控制逐漸放松,茶馬互市這種以茶和馬為主要交易對象,長期由國家控制、以物易物的貿易形式,逐漸轉變為物品種類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的貿易形式。

      5 作用

      帶動貿易發展,經濟上相互依存。在茶馬互市興起以前,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貿易活動就已經長期存在,但無論是范圍、規模還是物品種類都較為有限。茶馬互市興起后,政府設立貿易機構,興修貿易通道,完善流通市場,不僅促進了貿易,而且帶動了其他經濟活動的發展。除了茶葉和馬匹這兩種主要商品外,毛纓、毛布、皮革、蟲草等民族地區的產品大量流入中原地區,中原地區的布匹、糧食、鐵器、紙張、書籍、藥品、樂器、首飾等也不斷進入民族地區。隨著貿易范圍擴大,進入民族地區的漢族商人不斷增多,少數民族商人也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在交換商品的過程中,各民族關系更加密切。

      推動交通改善,聯系更加密切。茶馬互市興起后,為了方便茶葉等物資的運輸,政府和民間不斷興修道路,改善交通條件。宋朝出資修建了大量車鋪,少數民族政權也不斷修路置驛。明朝不但建立了很多茶馬驛站,還開拓了龍安、松成、西寧三條茶馬商道:東北從女真、蒙古兀良哈地區到喜峰口等處,北部從土默川到大同、宣府等處,西部從甘、青及西藏到今天水、臨夏、雅安等處。在西南的橫斷山區,高山峽谷縱橫,地理環境異常復雜,雖然存在博南道等通道,但地勢險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十分頻繁。滇藏茶馬互市興起后,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深。

      促進語言相通,情感更加親近。隨著茶馬互市的發展,出現了大量充當翻譯的“通事”“牙人”。不少漢族人口遷居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也不斷遷往中原地區,多民族混居,進一步促進了語言互通,漢族通曉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懂得漢語的情況十分常見。茶馬互市還帶動了一些多民族混居型城鎮的興起。例如,四川康定原稱“打箭爐”,最初只是一個擁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隨著茶馬互市的興起,逐漸發展成為“番漢咸集”的貿易重鎮。語言互通和多民族混居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流,各民族通婚成為一種常態。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本文系研究闡釋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提高邊疆民族地區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研究”(21ZDA116)階段性成果?!?/p>

    作者:李俊清 李天順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2-03/22/content_21012.htm

    上一篇:
    下一篇: